top of page
作家相片Lily

文殊菩薩開示 煩惱是因為(貪)愛引起的..

已更新:2021年4月9日


文殊菩薩應化故事--五台山中台演教

[18:45]我們天上人什麼都好,就是記性不好(跟我一樣:)),無論什麼事情是轉眼就忘,還請菩薩開示。煩惱是因為愛引起的,因為有愛,所以就會有障礙,當福報不能夠與愛欲相匹配的時候,煩惱也就產生了。要想沒有煩惱,就必須斷除對三界六道所有的愛,沒有了愛,煩惱也會失去依怙而不存在了。菩薩,沒有了愛,我們又如何去面對世間所有的一切呢?可以無愛,但必須善待只有善待當下,珍惜眼前,未來才會無怨無悔,得大自在。


The Story of Manjusri Bodhisattva's Response

[18:45] We heavenly people are good at everything, but have a bad memory (like me :)), no matter what is forgotten in a blink of an eye, please ask the Bodhisattva to teach. Troubles are caused by love. Because of love, there will be obstacles. When the blessings cannot match the desires, the troubles also arise. If you want to be free of troubles, you must cut off all love for the Three Realms and Six Paths. Without love, troubles will lose their attachment and no longer exist. Bodhisattva, without love, how can we face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You can have no love, but you must be kind. Only by being kind to the present and cherishing the present, will the future be free of complaints and regrets and be at ease.



既然知道一體,一體的核心是什麼?一體的心、中心點就是個愛字,佛經上講的慈悲。佛為什麼不說愛?怕人家誤會,愛裡頭有情執;慈悲是愛,慈悲裡頭是智慧,沒有情執。換句話說,智慧的愛、理智的愛就叫慈悲,有情執的慈悲那就叫愛,愛跟慈悲差別在此地。所以,慈悲是真愛,世間人那個愛是假愛,不是真的。為什麼?慈悲這個愛是永恆不變,世間這個愛靠不住的,它會產生變化,所以不是真的,用的是妄心。慈悲是用真心,真心是永恆不變的。這三句是講的整個宇宙、一切萬法,用依正、法報、自他六個字包括盡了。



引用:奇蹟課程

T-16.V.1. 正視特殊關係時,必須要有心理準備,因它會激起你相當大的痛苦。2 焦慮、絕望、罪咎以及攻擊之念都會不時乘虛而入,來去無蹤。3 你必須認清它們的廬山真面目。4 不論它們化身為何種形式,都是一種自我攻擊卻存心嫁罪於對方之舉。5 我先前已經提過這一現象,只是尚未深入剖析它真正的企圖而已。


T-16.V.2. 它的企圖,一言以蔽之,即是讓人生出罪惡感,這無異是對上主的直接抗議。2 小我要你定上主的罪,認定祂(也唯獨祂)罪責難逃,因祂任憑聖子奧體飽受打擊而未盡保護之責。3 「愛的特殊關係」是小我害你自絕天堂之門的利器。4 雖然它看起來不像是兇器,然而,你只要反思一下自己為何如此看重它,就會明白它確實是一把兇器無疑。




文殊菩薩五字真言

演唱: 黃慧音

Om Ara Pa Ca Na Dhih

嗡 阿喇 巴札 那諦










[個人心得]

「文殊菩薩」是我陌生的四菩薩之一,佛陀的生命特質,是由四大菩薩構成,但這陣子經歷到一種境界—對眾生太多的愛,確實造成我的困擾,如一位釋師父的字語,「人若有依 必將有難」,修行者到某一境界,會發覺無人是可以依靠信任的,若硬要勉強只是不美,或每所依附的一人或關注多一點愛,都讓他(她)受難,近1年,應該有百次之後,我反覆思考在考我什麼?多愛自己一點?這其中是佛菩薩(自性)的測試,將信心放在自性祂身上,不再放在人中,因為娑婆世界無完美的人,修行者跟隨某位老師或師父到某階段後,會出現得換人,或引導一直出現錯誤,或無法再跟隨狀態,其實是要傾聽自性的聲音,不是一直崇敬任何一人,對靈性角度,每個人是平等的。因為諸多類似情節像是無人可依靠信任,也在此階段產生出離心(出世間),「在家居士與出家僧尼」之間得做出一選擇,畢竟,若與世間人在一起,大多數的他們是不想修行,最後還是顯得格格不入或相行漸遠,假裝自己融入,看似可以圓融,但深處的靈魂,仍是渴望找到可以相契之人,若到這個境界,似乎教導我,「不愛之心」是為上策,如何將般若智慧(Prajna Wisdom)與仁慈(kindness)的平衡的結合,是我覺得是該向文殊菩薩學習的功課。


聖經 馬可福音 12

30 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31 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

聖經所說二條誡命,「第一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上對下之間的神聖的愛),第二要愛人如己(equal love;人對人之間;平等的愛)




待補充: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32 次查看0 則留言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