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 佛教自己稱為內學,所有一切其他的學問和宗教都叫做外學,外學叫做外道,道是什麼意思?道就是道路、方法、觀念的意思,他是以外在的力量,幫助自己向外追求,任何精神的、物質的幫助都叫做外道,依賴外在的人、事和物做為自己的靠山,做為自己的安全的保障,這個都叫做外道。而佛法是內學,要向內向自己內在的智慧來開發,開發自己的智慧,那就是叫做開悟,那叫做明心見性,那叫做見性成佛,成佛是成自己內在的佛,自己的心中本身就有佛的。本性在任何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在哪裡?佛在內心,說佛在心中坐,是自己就是可以成佛的人,所以求成佛不是向外邊求,外面只是佛法幫助我們,告訴我們要開發內在的佛的智慧和慈悲的功能,這個叫做內學。那外道就是求神來幫助,求精神的,求最大的就是上帝,就是最高的神,或者是一般的民間信仰求媽祖、關公王爺、觀音公、土地公,這一些都是外在的神,希望他們經過我們的拜了以後,求了以後,他們給我們力量,給我們幫助,這叫做外道,以這個基礎,以這個觀點來講,佛教裡面有沒有外道?有啊,我們一般的基礎的佛教徒,他一定要求長壽、求平安、求順利、求智慧、求發財、求婚姻都向誰求,都向觀音媽來求,看到觀音菩薩不叫觀音菩薩叫觀音媽,我們法鼓山的觀音菩薩,金山鄉的老百姓,都稱說那是觀音媽廟,那就是叫我們是觀音媽的地方,那他們也在那邊求,像這一種就是民間信仰的層次,佛教裡也有,佛教也講有求必應,佛教也講這個有感有應,這個感應道交,這個都是屬於是同一個層次的,我們不反對基礎的層次,一開始就由無求,這個他怎麼會來呢?來做什麼?人本身就是有求的,向誰求、求幫忙嘛,有的人現在常常有人來找我,師父你幫我一個忙好不好?到我農禪寺來,都是來求我幫他的忙的,如果不想求我幫他的忙,他何必來,所以有求是正常的,這個算是一種什麼心態,什麼層次,是外道哦,所以叫做附佛法的外道嗎?不是,這個是外道的層次而進入佛門的初機,這個還不算是外道的,但是有外道的傾向,可是他那個他有一階一階可以升階到成為真正的、正信的、正確的佛教的,佛教徒的層次來。[6:45]我們另外再講釋迦牟尼佛在世間的時候,他對外道不批評的、不破壞的,他還讚歎,他說你們原來信外道的,你們那些外道,你還是可以信,你還可以供養祂,你還是可以護持祂,不過我給你的觀念,你可以把原來那種執著心放下來,從向外求變成向內求,這是更好的。剛才問題裡頭是說,我們佛教徒之中,也有人在修外道法的,有沒有問題?這個可能有問題,也可能沒有問題,這可能有問題就是說,他用了外道的方法,也用到外道的觀念,他根本就是外道,而名稱是叫做佛教,穿著和尚的衣服,坐到我們佛教的廟一樣,跟我們完全一樣,但是他的觀念是外道的,方法也是外道的,只是一個形象是佛教的,這是外道。但是也有好的,好的意思是什麼呢?人家好的東西我們用了,但是觀念不改變,就是同樣一把刀,屠夫用它殺人、殺豬,醫生用它做什麼?醫生用它救人治病、割瘤,這是很好的。所以我們工具,我們還是要用,所以外道的東西,我們現在也是在學習,有好多東西我們在向外道學,這個外道的東西到了我們佛教以後,用佛教的觀念引導它,用佛教的理念和原則運用它,它就是變成了佛法,所以它不是附佛法的外道。
問:禪師們常用否定、藐視、狂放或不相干的話將一般人心目中早已固定成形的觀念扭轉或打破。香巖義端禪師的這兩句話也是在叫人不要執著嗎?
答:這種用語其實很多,臨濟禪師也常講「佛是魔」,把念佛學法視為下地獄的因。這跟一般常識是違背的,初學佛的人要皈依三寶,要信佛、學法、敬僧,而最後目標是成佛。可是《金剛經》中講過一個比喻:「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筏是船筏,是指佛法,就好比過河用的竹筏,到了對岸,一定要離開竹筏才能上岸。學佛也要捨舟登岸,擺下一切所賴以超脫生死的工具,亦即理論、觀念和方法,才能真正解脫。有人認為一切皆可放棄,唯獨真理不能放棄。但就禪法而言,不論是執著真理或非真理、迷真理或被真理所迷,都不得解脫。
「塵」是土的意思,是能污染清淨心的東西。外在的一切現象與環境,不論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心理現象,凡是能用五官、頭腦去接觸、體驗、思考的,都能使我們清淨的智慧心蒙塵。所以禪修者講「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心中有魔,要用智慧劍一劈兩斷;心中對佛的形相、觀念及任何牽掛執著都要去除。
引用:中台禪寺 有一天,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開示,為比丘說船筏之譬喻,告訴大眾要用心思惟,謹記在心,比丘們皆恭敬受教。 佛陀說:「如果你們在路上遇到盗賊,不要起惡念,應當心生善念,令此善心遍滿十方。我們的心猶如大地,無論清淨、骯髒,乃至臭穢不堪的屎尿皆能容受,而不起一絲一毫歡喜或厭惡之心。因此,若為惡賊所捉,當以善念取代惡念,亦如地、水、火、風,不僅能堪受於惡,亦能堪受於好,沒有增滅之心;對於一切眾生,應起慈、悲、喜、捨之心。所以,善法尚不能執著,更何況是惡法。例如有人遇到災難,希望能趕快找到一安全之所,突然看到大河對岸十分安穩平靜,卻沒有船也沒有橋可渡。於是,他想辦法收集到木材、草葉,並且做成一艘竹筏到達彼岸。這個人心想:『這個竹筏將我從恐怖之處帶到安全之所而免於厄難,所以我要將它帶在身邊。』」 佛陀問比丘:「這個人需不需要把竹筏一直帶在身邊呢?」比丘們回答:「不需要,他已如願到達彼岸,即不需要竹筏,何必帶著增加麻煩?」佛陀告訴比丘們:「所以,善法都應捨除,更何況是惡法?」比丘問佛:「為何要捨除善法,我們不都是因為善法而來學道?」佛陀說:「修行應當依於憍慢,而滅除憍慢,滅除慢慢、增上慢、自慢、邪見慢、慢中慢、增上慢,以無慢而滅除慢慢,滅除無慢、正慢,滅除邪慢、增上之慢,盡滅此四慢。我在未成道前,於菩提樹下如是思惟:『欲界之中誰最豪貴,我當去降伏!』於是次第降伏欲界之中一切憍慢豪貴之諸天及人民,進而降伏魔王波旬,震動魔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三十八》
[個人心得]
我當了15年的佛教徒,我哥是數十年的基督徒,(鏡子的二端對立狀),以往幾十年我一直用佛教的觀念跟他講,他都不理會我們。3年前我開始讀聖經,當我用聖經的經文跟他說家務與平和態度對映,哥哥的態度就改變了,而且只要一二句聖經經文,因為他的信仰是神,當我覺得聖經故事相當有趣時,他也慢慢接受佛法。每一個人外面的鏡子都是這樣反應的,不是完全相同或完全相異的呈現,最後,還問我,你要背起主的十字架嗎?(像耶穌Jesus的口吻),雖說我的名字—昀千裡面,已有十字架的意涵,但我後來不太愛管人家的事,除了寫寫日記,我才了解,祂要我將法走在中庸之道,最後用世間法或無為法去教,不批評、不論斷彼此的宗教信仰,改用懺悔與寬恕,真的去學習對方的法,重點在度人,只要他生命靈性能有所提升,不在於哪一種法的文字用語,也因如此,才成就這個萬法歸一的網站,才了解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以《金剛經》中講過一個比喻:「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最後真理及非真理都得捨去。如同下文聖嚴法師所說:但就禪法而言,不論是執著真理或非真理、迷真理或被真理所迷,都不得解脫。
圖片引用:黑天鵝Odile VS. 白天鵝Odette
鏡中真相與假相,白天鵝與黑天鵝之別,愈想變成光明,黑暗愈強烈,像今年。
護法最重要的能辨別邪正,護持正法,不護持邪法,這個很重要,護錯了造業。這個正與邪的辨別,多聽經、多看經、多讀經,他講的跟經上講的、祖師大德講的相應,這個法是正的;不相應,那法有問題。這個必須要分清楚,搞錯了就造業,造業受的是苦報。所以求福也不容易,你要有能力辨別邪正,護錯了,護到邪法了,造很多業。
法,法運有高低、有起伏,不是正法永遠是正法,正會變成邪,邪會變成正;(取決於)人的念頭。什麼是正念?成就自己的道業是正的。[2:10]佛家講種福,是真的福是假的福?功德,佛邊的功德還是魔邊的功德?你要有能力辨別。一個原則,利益社會大眾的是正,障礙他、破壞他的是邪。為個人的利益,由正變到邪。
大乘經教佛常講「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從內心裡面去求,這是佛道,從心外求法,那都叫外道,是這麼個意思,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佛經稱為內典,它是從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跟記問之學不一樣。我們讀得多,看得很多,聽得很多,這都從外來的,不是從內的。
惠能大師在逃難路中,路途當中遇到的,無盡藏比丘尼一生受持《大涅盤經》,天天讀誦。這一天惠能大師遇到了,能大師坐在旁邊,她在那裡讀經。念完之後,惠能大師把念這一段意思講給她聽,她非常驚訝,怎麼講得這麼好!捧著經本向他請教,他說我不認識字,你不要拿經本給我看。你不認識字,為什麼講得這麼好?這個與識字不識字沒關系,內學,這叫佛法。這個例子太明顯了。
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全搞明白、全清楚,那你就全放下。放下就是!本來佛,你本來是佛,你就回歸自性,反本還源了,這個就是大乘教裡說,證得究竟圓滿的妙覺果位。所以菩薩有智慧,這個智慧是真智慧,用金剛來比喻,他有金剛智慧,所以眾魔外道皆不能壞。菩薩看到眾魔外道,如如不動,不會受他們影響。所以這個外道,第一個意思搞清楚了。
這個地方我們要記住世尊兩句話,「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這兩句話太重要!所以佛法一定要師承,老師是關鍵。初學的時候不知道邪正,不知道真假,沒有這個能力來辨別,所以要依靠老師。老師給你選擇,老師給你指路,這個太重要了。東方學術,世出世法沒有不講究師承的,古諺語有所謂「良師出高徒」,世間法亦如是。那我們選擇老師、選擇法門,這個是要智慧。自己沒有能力選,那就親近善知識。老師會給我們提供建議,會教導我們如何斟酌去選擇。他或者提供二、三種,我們自己來做參考。我們選擇之後,看老師同不同意?真正好老師,他有德行,他有修行,他是過來人,他知道,經驗豐富。那我們就少走很多彎路,這比什麼都重要!這個地方不返內覺,返是回頭,向內求,不向外求。中國老祖宗教導我們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就是這個意思。這是真實智慧!世間聖賢如是,佛亦如是。
「外道種類多少,諸經不一」。因為你照前面這些意思來看,你就曉得,這個內外大致就能夠辨別。佛在經上講的,也說得很多,像《大日經》講三十種,《涅盤經》講九十五種,《華嚴經》跟《大智度論》講九十六種。九十五種為什麼又加一種?這一種就是阿羅漢、辟支佛,小乘。為什麼把小乘算作外道?「《百論》雲:順聲聞道者,皆悉是邪」。阿羅漢跟辟支佛跟大乘比,他就是邪。聲聞,「雖屬如來正教,但是權法,故亦與余九十五種外道並列,而稱九十六種」。聲聞這個果位臨時設立的,好像是中途站,沒有到目的地。你到中途站,就把它認作是目的地,就住下來,錯了。你學佛的目的是成佛,聲聞跟佛差得太遠了。譬如父母教兒女,希望你將來拿到最高的學位,好好的念書,拿個博士學位,你念小學,小學畢業你就滿足,你就認為我的學位已經拿到,錯了,那不是的。小乘誤會就像這個比喻一樣,他只是小學畢業而已,上面還有中學、還有大學、還有研究所,不知道向上提升,所以稱他作外道。
可延伸閱讀此篇:佛與魔不同 整理淨空法師,宣化上人,海雲和上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