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位諦師父問我,學佛修行在學什麼?要達到怎樣的目標?今日剛好在下方引用閱讀這個重點,先記錄下來,提醒自己。
原本計畫待在大華嚴寺當任義工7天,而後打禪3天,但前幾天,在宿舍裡感覺到靠山邊很寧靜的感覺,道場還是不同於外面的世界,出了一念頭,好想一直享受這樣寧靜的感覺,結果,隔天,道場就呈現空的狀況,祥師父騎出去,聚師父也不在,成師父要戴回收出去,連照師父也要下山了,阿寶也不在。。。大家怎麼都走了,道場裡變得空空空,每當我把自己的恐懼講出來之後,或度一個人到一個階段,然後他們就一個個消失了或不再連結,以《金剛經》又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 者。」。修行至此,不知多少次發生這像這樣空的情況,但又怎樣?技術呈面像這樣,一個不小心的心念,又變空了,但又如何,我要回家,我不要在娑婆,但在虛空之中,各法師都會回答我的疑情,極樂世界就是所在地?和尚說,要回去淨土,要打禪,善財童子想見普賢菩薩,像我這幾年的心境,我想見上主,華嚴經說,在禪定中可見到菩薩。《金剛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佛為什麼要度眾生?-聖嚴法師 《金剛經》說︰「彼非眾生,非不眾生。」又說︰「眾生者,如來說非眾 生,是名眾生。」又說︰「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 我、人、眾生、壽者。」所謂度眾生是佛在發成佛大願的時候,所立的誓願,也 是在沒有成佛之前,尚有自我中心的時候,所抱持的心願,所以在未成佛前的凡 夫或菩薩,是有眾生可度的。 可是,在成佛之後,既沒有了眾生,也沒有佛,否則便是對立。既然有能 度與被度的關係,便不圓滿,並沒有親證法身的全體;因為一旦親證法身的全體, 那就無內、無外、無彼、無此。例如任何一滴水從海而來又回到海中去,從大海 看,所有的水是屬於全體的,只當每一滴水自己看,才看到不同的河流、雨露、 霜雪、冰霧。所以《金剛經》又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 者。」 未成佛時的發心菩薩,都要度眾生,故有眾生可度。因從菩薩的立場來說, 一定有眾生可度,到了初地以上的菩薩,雖已經知道沒有眾生可度,但他還要度 眾生;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薩,則是自然運作度眾生,自己卻已經不再有度眾生的 努力心。因此,到了成佛之後,便已不度眾生,實無眾生可度,而是眾生自度, 以其善根、福德、因緣的多少,而能感得佛與菩薩的化現而做救濟;那是眾生心 中的佛與菩薩,不是佛與菩薩的本身。 所謂善根是眾生本有的,但是不加以培養,不會增長、顯現,越是努力精 進求法,越能感應諸佛菩薩的慈悲攝化,所謂自助而人助,唯有眾生有求,才能 感得諸佛菩薩的應化。佛教常以如人撞鐘為喻,輕輕地撞就小聲地響,重重地撞 就大聲地響;鐘有響的功能,如果無人去撞,它不會自響;所以,眾生如果不自 己努力,增長善根,雖然佛的法身遍在,也不會幫到你的忙。 所謂增長善根,就是要發菩提心,也就是說眾生自求成佛,即得佛的教化、 感應;當自己成佛之後,就接受一切眾生的感應,而非佛去感應眾生。所以,一 切諸佛成佛之後,他是全知、遍知的,因此名為正遍知覺,有求必應-眾生有求, 諸佛必應。 佛度眾生不是以知識度眾生,所以佛的全知,並不是說佛需要知道眾生所 具備的一切知識,也不需要通過眾生經驗中的邏輯理念等的思想,因為他是整體 的,眾生是局部的、個別的,他能給眾生一切,但是不需要學習眾生的東西,而 是眾生需要的,他就直接給予。因此,種種根器的眾生,就能得到種種佛法的利 益。人間所謂的分析以及歸納,這都是從個體、局部為著眼;佛的心量,既然是 全體,所以不能用凡夫的知見去解釋、衡量佛的正遍知覺。 人間所見的佛,比如說釋迦牟尼,從理論上講是化身佛,在人間像人,在 天上像天,至地獄中像地獄,在任一類的眾生當中,就像那一類的眾生。他是有 形相的、局部的,需要經過學習,才具備人類所有知識,用這些作為度眾生的工 具,而使得眾生受益。他同時可以在無量無數的地方,顯現無量無數身,度無量 無數眾生,而他本體法身是不動的。因此,我們不可以說,由於化身的佛有生有 滅,就說法身的佛有來有去;也不可以說,化身的佛需要具備人類的知識,而法 身佛就因此而有限;其實化身的佛,也就具備正遍知覺,因為他不離法身,可是 不能夠說,正遍知覺的法身佛,是以凡夫知見,所見化身佛的知能,而稱為正遍 知覺。
[個人心得]
難怪有一陣子我覺得怎麼度過的眾生,人都像阿飄走了,Line的朋友,有的只能度幾句,然後就消失了,或者出現一個大愛心或留一句很受用的話語給我,或者,我覺得自己好似不存在,別人好像沒有感覺我的存在,像空氣,原來,我可以休息一下了,蓮花生大士的書藉也剛好帶相同訊息給我,感恩聖嚴法師清楚的教導。
引用:《華藏妙海生命學》 P.64
所以修行不是到達空性,智慧成就就結束了,到達西方是每一個修行人必經的過程,最後要進入北方,在北方頭才有無邊的妙用,透過這些妙用來饒益眾生,透過饒益眾生才證明菩提道上的真正成就。
[個人心得]
不是不饒益眾生,若我執著一直做,每個道場的境都出現一種很奇怪的現象,他們開始變得愈來富足,到有點浪費的境,不合乎邏輯的反應,例如:丟棄可以用/吃的東西,所以,最終,我停下來,暫時先不做了,提供個人經驗參考,若你覺得合用就用吧,若不合用就忘了吧。隨緣自在。
P.61
金剛智傳「金剛部」,善無畏傳「胎藏部」。兩位大德在唐朝開元年間來到長安,認識之後,就互相傳授,所以叫做「金善互授」。而金剛智的弟子大廣智不空,將兩位大師的大法通通學下來,合併一起受持,即「二部一具」。佛教在唐武宗會昌年間毀佛後,產生「金胎合曼」。這個也就是後來發展成為所謂的唐密,華嚴密是把金剛界和胎藏界兩者合併在一起的修法,「金胎合曼」的境界就是佛陀境界,用華嚴術語來講就是「海印三昧、一真法界」。南天鐵塔內講胎藏界大法,以《大日經》為主要經典,南天鐵塔外講金剛界大法,以《金剛頂經》為主,華嚴密法傳承著這個系統演變過來。
P.64
在五方佛中,毗盧遮那佛表法界體性智,就是一切智慧的總源頭,從這當中展現出的大圓智鏡智,就叫做東方「阿閦如來」,從平等性智顯現出來就叫「寶生佛」,那從妙觀察智顯現出的就叫「阿彌陀佛」,或叫「觀自在王如來」,從成所作智顯現出來的,就叫「不空成就如來」,這個叫做四智,四智轉化成四佛,佛是我們的自性,四智延伸為四佛,或者從四智展現自性,這四個智慧是構成我們法身的一個基本架構。
華藏妙海—海雲繼夢 P.32
華嚴宗的思想裡有一個指導:天下大亂時,華嚴是最好的對治良藥。
古大德他講華嚴經時,他講的時候是在清同治年間,一直到民初天下大亂之間,前後的時代背景頗為相像,到底是什麼對治方法以及如何進行呢?古大德他沒交代!答案應該還是在自己,所以我發願投入華嚴廣大浩潮的教誨中,找尋那對治之方,也因此又花了十年的時間準備出家。為什麼要現出家相呢?由於當時社會流行白衣說法,這是法要破滅的徵兆,我既然決定把正法弘揚開來,就不應該以白衣身來說法。
華藏妙海—海雲繼夢 P.41
「生命教育中心」,一個地方可以讓眾生自在出入的地方,在現今社會中,社會救濟、福利、慈善機構雖然很多,但各個山頭林立,猶如一盤散沙,應該將所有單位串聯起來,安排各領域的專家成為義工,積極主動的提供各種資訊與服務。
註解:寫到這裡,我第一個想到的是佛光山的弘法事業。
詳文請看圖片,或找書藉,或到大華嚴寺走走,翻閱書藉結緣品區,隨喜功德。
Comentarios